身体·身份·个人经验:四十年再回首,张培力个展泰康美术馆举办

发布时间:2024-08-29 17:19:44 来源:艺术中国

一道帘幕横于展厅入口(拍摄:杨灏)

揭开医院病房隔离帘一样的幕布,踏进张培力艺术生涯四十年大型回顾展的现场——

这里没有福尔马林和消毒水的味道,却给人以冷峻的气息;这里不是医院或实验室,却在美术馆的剧场叙事中建构了一场他者的审视:血液、骨骼、内脏、器官、身体中的水分和脂肪,甚至是时而闪现的基因密码……它们以大理石、人造水晶、玛瑙、树脂、陶瓷、荧光等材料具象的呈现在观者面前,这是艺术家对自身扫描后的物化再现,但当我们以同类的人类身份去观看,亦难把自己的个体体验摘除干净——面对着这些自我身体中的存在,既亲切又陌生。当它们以这种形式静置在眼前,竟一时难辨:这是对他者的旁观,还是对自我的凝视?当同样的血肉、骨骼、体液都抽离出这具身体,每个人的身份与经验又是否相同或不同?

《艺术家身份证(复制品)》有效期限:2011.4.27—长期(拍摄:傅朗)

2024年8月23日至10月31日,泰康美术馆呈现“中国录像艺术之父”、新媒体艺术家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展览首次以身体、身份与个人经验为主题,通过绘画、录像、行为、装置、雕塑及综合材料等跨越多种媒介的30余件/组作品,辅以手稿和录像作品档案,系统梳理和展示艺术家1984年至今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及创作。展览由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和泰康美术馆策展人胡昊共同策划。

《密码》2019 荧光颜料、纸、灯光装置、纸本 27x28cm 一套18页,灯光装置尺寸可变 ©泰康收藏

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件录像艺术作品的《30x30》,1988单频录像 32分钟9秒

《(卫)字3号》 1991单频录像 24分钟45秒

(拍摄:杨灏)

“X?”系列作品(拍摄:傅朗)

从“X?”系列,到《(卫)字3号》,再到《个人卫生》,并非巧合的是,张培力作品里的“卫生”线索刚好跨越了中国公卫体系的转型期,曾经和基层动员机制紧密相连的“爱国卫生运动”逐步转换为更具科学属性的现代公卫体系,其中的社会学和历史意味不言而喻。对学者来说,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要求学识和想象力并具方能驾驭,而对张培力来说,因为敏感于“身体”,他总能做得更直接。

《器官与骨头》局部特写

“内脏”系列作品(拍摄:杨灏)

玛瑙肺《19-0007》

和《器官与骨头》密切联系的“内脏”系列组成的阵列位于展览末尾。用白色玛瑙制作的心脏、肺、大脑、肝脏被陈列在柱形展台上,随着渐变光和射灯而时明时暗,射光下的白色玛瑙给人以仪式和神圣感。

那是一种很微妙的感受。开始的时候,人们更多会对这些脏器的形状和大小而惊讶:“诶,肝脏有这么大吗?”“这个脑子和楼下的头骨是一起的吗?感觉更大一些……能装进去吗…”当表层的视觉好奇得到解答后,观众却并没有选择走开,而开始一圈圈的巡视或者隔开一段距离的观望——这个过程,是沉默的。当我们看向那静止的石头,它既熟悉又陌生,虽静态却又仿佛随着灯光起伏,它的材质本应该冰冷,但它在身体中却是温热的…..在这漫长的沉默与对望中,观者抽离着自己又将自身反现于眼前

《血液总量》和《脂肪总量》两件作品并置(拍摄:傅朗)

展厅尽头(拍摄:杨灏)

出口处,依旧是两扇素色的帘布——和进入展厅时一样,再一次让人联想到医院手术室的隔离帘。它们将张培力的四十年回顾展悬置隔绝于沉浸在泰康美术馆成立一周年派对的空间之外。观众对身体的每一个肢解部分的凝视创造了对肉身的新的认知,此身若钵体,钵体之间的不同恰若社会语境下被冠以的“身份”编码:是数量比例、是基因图谱、是仪器中的起伏波动、是姓名代码、是护照和盖戳,也是身份证的编号……在同一个编码序列的社会体系里,个体有何不同?2011.4.27—长期,是一段开放式的自由命题,还是一个时间线轴上限定式的嘲笑——就如同所有的影像与剧目终将落幕,“长期”将冷峻与沉默留给观者。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

展厅现场(拍摄:杨灏)

部分展厅现场(拍摄:傅朗)


申请百科 | 艺术资讯 | 百科介绍 | 证书查询

Copyright © 2011-2022 国际艺术数据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