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策展人如何说?2024“策展与未来”学术座谈第三、四场举行

发布时间:2024-08-28 09:57:59 来源:艺术中国

2024“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继在四川美术馆举办前两场座谈之后,第三场与第四场座谈移师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8月22日上午,学术座谈活动第三场座谈举行,主题为“作为文化地标的策展与引领”。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本场活动召集人、广东美术馆王绍强馆长以“新跨越·新篇章——时代中的广东美术”为题,分享了广东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与发展路径的核心经验。广东美术馆在构建其学术体系时以所在地南方出发,注重历史与当代艺术的结合,通过研究广东美术的发展脉络扩大到全国及海外,探索地域文化与国际艺术的交汇。此外,他还强调了广东三年展在美术馆学术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在国内外艺术界树立独特的学术定位。它不仅是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更是连接观众与艺术的桥梁。本届广州三年展由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带领,培养青年策展人,致力于将复杂的学术思想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语言,使观众能够在视觉体验中感受到深刻的艺术内涵。

凤凰中心馆长、凤凰艺术总编辑、副总裁肖戈

凤凰艺术总编辑、副总裁、凤凰中心馆长肖戈在以“艺术与传媒的融合:凤凰中心的多维度策展思考与实践”为主题的演讲中指出:凤凰中心不仅是凤凰卫视的中国内地总部,更是一个融合艺术、传媒和科技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经过十年的发展,在这个100%中国创造的地标性建筑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通过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推动了艺术与传媒的深度融合。我们坚持的多维度策展思路,使凤凰中心在全球艺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凤凰中心的非同质化的异形展示空间中,我们探索艺术创作与展示的创新性,强调与观众的互动体验。我们依托凤凰卫视强大的传媒网络,使艺术不仅仅局限于现场观众,而是通过全媒体形式触及更广泛的全球华人受众。此外,我们持续引入国际顶尖艺术家的展览,推动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凤凰中心的使命不仅是展示艺术,更是通过创新策展和传媒赋能,放大艺术影响力,推动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注入新的活力。

武汉美术馆展览部策展人刘舒畅

武汉美术馆策展人刘舒畅以“展览结束是另一种开始——美术馆的 33分之一能做些什么”为题,谈到城市与美术馆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城市为美术馆提供滋养的土壤,而美术馆则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回馈城市,赋予其活力。武汉美术馆依托这座城市南北文化交融的独特优势,制定了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展览策略,涵盖了传统经典、水墨画、当代艺术等多个领域。自2019年加入美术馆团队,开始思考如何让展览更贴近公众,专注于艺术的心理潜能和情绪表达,希望借展览创造一个安全、安心的交流空间。无论是2021年的"言语之外——艺术与疗愈",还是2023年的"墨丘利的尾巴",或是即将到来的2024年第二届武汉双年展,策划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青年艺术家多元艺术形态的关注,以及对观众参与感的重视。鼓励观众将展览中激发的思考和感受带回日常生活。

中国国家画院副研究员王聪丛

中国国家画院副研究员王聪丛在评议环节指出:美术馆人,不仅是文艺工作者,更是“文明”建设者。回溯“城市”这个词,它和“文明”有一脉相承之意义。文明civilization源于civil,城市的、公民的。这意味美术馆“化与育”的本质,“美术馆”的空间要照亮每一个公民的心灵。美术馆要不断回归文明的维度中,在一方水土上不断面对真实的人,深度赋能。当把视野聚焦,我们也会从国际博物馆定义的变迁、我国美术馆事业百年发展历程看中这条宗旨始终贯穿其中。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宗旨去观看今天的5个案例,从地域上看,有东部、中部、西南部地区美术馆;从性质上看,有国家级重点美术馆、重要省市国有美术馆,也有像凤凰中心美术馆等多样的美术馆类型。从中大家会感受到美术馆人在进行的多元化实践,又在“万变不离其宗”中不断成长。

成都美术馆的肖飞舸馆长在讲述中谈到建馆之初的“三无”局面,但又在其中反复强调“以公众为核心”的理念。从中让我们领会美术馆最初的力量,这也蕴含着每一位美术馆人的发心。美术馆事业要始终“以人为本”。粗略的分,对外面对美术馆公众,对内美术馆要不断完善自身团队建设。面对观众需求,成都美术馆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在构建展览体系中,探索多样方法。此外,肖馆长谈到一个关键词:“成长”,不断带领年轻策展人团队进行摸索、创新、成长。这不仅体现美术馆管理者的思维,也是美术馆长期扎根于地域,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个案例,值得我们每一个美术馆人探寻如何更好把握内外平衡、可持续发展规律。

凤凰中心美术馆肖戈馆长,谈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叫“愿景”,“愿”这个字是“心”上面一个原来的“原”,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初心。在这个维度上构建持续性、公共性。凤凰中心美术馆有着自身独特基因,透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透过多元化的媒介去传递艺术的信息,从近及远地吸引更多人参与艺术事业发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高敬呈现的案例中有深入的思考、系统的理论支撑,围绕城市文化发展的五个路径、三个平台,在总结里提到的关键词“打造特色、铸就品牌”。这提醒美术馆策展的战略思维,要在深入研判美术馆的综合条件中,找准发展战略,构建系统的发展体系,从而更好的打开艺术能量。

武汉美术馆的策展人刘舒畅,在分享具体的案例中,给予了很多人内心的感动,从中领略美术馆是一个打开人们心灵空间的通道。武汉美术馆作为一个国家重点美术馆,仅拥有33位美术馆从业者。她作为其中的33分之一,在“艺术与心理学”的跨界中,用一个精微的展览去探讨更多的策展可能。这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在不断回归本源的价值,在喧嚣的时代中,通过策展,构建人与人的深度连接。

广州艺术博物院策展人王华菁所在的馆,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又是国家重点美术馆。他们具有深厚的家底,在新馆的开馆之际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之下如何阐释这些作品,相信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这意味“创新”的维度中,美术馆不仅是在做物理空间的坐标迁徙,更重要的是需要创新方式去活化典藏,传递一种更具备深度的文化视野和观念。

总之,回溯这十年,美术馆事业进入快车道,而疫情以后,策展人也会带来方方面面的挑战。呼应吴洪亮院长引用的威尼斯双年展上的苏轼“林下对床听夜雨”一句,苏轼的另一首诗蕴含力量和文化观照,也值得送给每一位策展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8月22日下午,学术座谈活动第四场在中华世纪坛拉开帷幕,主题为“立足于首都北京的文化策展”。

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金明

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金明的发言,主要围绕“走进来”(吸引观众走进展览空间)和“走进去”(让观众沉浸到展览之中)两个关键词讨论了公众的观展体验问题。他以“回首风尘甘息机——徐悲鸿、廖静文手札展”为例,通过对展览逻辑、前期宣发、展陈设计、公教互动等方面的介绍,细致阐述了展览如何在保证学术性的基础上,让普通观众在观展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此外,他还列举了其他优秀的展览案例,认为展览无常形,良好观展体验的提供,需要在展览内容与观众之间嫁接起一个桥梁,找到既适合展览对象本身,又能让观众沉浸其中的方式,引起观者的共鸣与共情。

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校博物馆副馆长武洪滨

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校博物馆副馆长武洪滨以“北京建设“博物馆之都”背景下的当代艺术展览策划“为题,他指出,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球博物馆的快速发展,建设“博物馆之城”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目标。近年,有着丰厚博物馆资源的北京正式提出“博物馆之都”的定位。可一度作为物质遗存收藏之地的博物馆与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观念与表达形态之间似乎存在着定位的矛盾。然而,无论是探讨当今世界的议题,还是呈现新历史,当代艺术都无法缺席。20世纪晚期,“新博物馆学”与“新叙事学”的提出,强调作为空间叙事主体的博物馆对当代文化思想与艺术作品的关注与研究,呈现与保存文化多样性视域中被忽视人群的文化现象与诉求成为博物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课题着眼于“叙事理论”介入博物馆领域所引发的诸种可能,探寻逐渐更新的博物馆叙事实践如何使其变成一个更具时代包容性和贴近大众的社会公共文化空间。

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策展委员范明正

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策展委员范明正以卫天霖和张松鹤为例提出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辈艺术家的梳理和研究建议,因故由范齐焉代为发言。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美术人才,有些人耳熟能详,也有不少人没有得到相应的研究宣传。卫天霖先生曾留学日本,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其对印象派技法的传播贡献卓著,首都师范大学出资收藏其遗作194幅,并陆续结集出版和展览,但其在美术史的书写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其和徐悲鸿主流体系的疏离有关。张松鹤先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的主创,创作了大量国家委托项目,他也身在留法雕塑家主流教育圈层之外,导致声名不高。发言只是抛出了问题,并没有涉及过多的方案,也呼吁同行共同参与。

主题发言结束后,专家还围绕主题进行了圆桌交流。

申请百科 | 艺术资讯 | 百科介绍 | 证书查询

Copyright © 2011-2022 国际艺术数据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