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亮×贾雨鸣×徐航:当代水墨还不急于寻找边界,以宽容和开放面对实验

发布时间:2024-06-21 08:42:04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现场观看展出作品

贾雨鸣:吴院长,您作为知名策展人和美术理论家,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搭建起阐释与沟通的桥梁,您看完《墨·CHINA》这个展览有怎样的感受?

吴洪亮:今天来到老甲艺术馆看完这个展览非常兴奋,首先题目取得很好。这个展览其实是把从“中国画”到“水墨”等概念以一个非常鲜活的方式进行了呈现。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展览遴选的艺术家也是我非常关注的,其中既包括像刘国松、贾浩义等先生前辈,也有像坐在旁边的徐航等中坚力量。整个展览非常具有实验性,是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从中国画到水墨画的生动实践。

如果中国画没有危机,那就没有“中国画”的提法。我们把目光回溯到上世纪初,当时不仅中国文化,乃至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存亡问题。以前中国人称绘画为“丹青”,所谓民族国家的概念也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后来才叫“中国画”,因此“中国画”的生成本身就带着危机感。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水墨”概念逐步广为认知,例如油画、版画、漆画、水墨。当中国绘画融入一个更全球化思维的时候,面对国际语境,它回到材料本身,这是对水墨的认知。

在今天这个展览里,无论是谈当代水墨,还是实验水墨,这些词也差不多用了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准确定义。但很多事情大家一眼观之,内心自有一套逻辑,这些作品已经跟传统中国画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而明显受到了现代艺术,进而包括抽象表现主义、行动性绘画,甚至装置、观念艺术的影响。比如徐航的作品从墙上以一个坡度垂下来,其实已经偏装置化,所以对我来说不是要把它们放在一个框架里去思考,而是带着一双清澈的眼睛来看画。这些作品在今天的中国画坛或者说以水墨为材料的展览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很熟悉,有一些是在我的视野和知识范围之外。但是,整个展览的作品水平高,看过之后很欣喜。

刘国松 《雪网山痕皆自然》纸本水墨 185X54cm

徐航:展览开幕当天,研讨会上也在讲这个问题。像张雷平老师,是师从吴昌硕的笔意,进而创新变化,而我们年轻一代更偏当代水墨,而且最近业内关于水墨的书写性、大写意等都有很多讨论,您从大的角度怎么看?

吴洪亮:当然这些话题对我们业界中人都不是新话题,是一些老话题,只是每个阶段,每个话题会被再次提起,它所面对的语境又有所差异而已。水墨之前不是问题,但今天成为问题,就是因为它的介入逻辑。中国人拿着一支毛笔建构的世界,它背后所传递人文精神是评价绘画水平和格调高低的一把尺子,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变得更有视觉性了。这个视觉既有图像的传达,又有观念的理解。当这些问题放在当下,传统笔墨的方式就覆盖不了这些知识系统了。此时,有的艺术家就把自己的外延扩大,比如说刘国松先生,他就提出“革中锋的命”,吴冠中先生提出“笔墨等于零”,当然这些说法有一定的标签和广告性质,但核心是希望中国艺术能往前走。

如果我们以一个更客观冷静的美术史态度,或者我们不把看画的逻辑放在中国、乃至东亚,那我们就要用另外的一套视觉方式来思考了。像刘国松先生的作品,传统的那把尺子是量不着他的,但以传统尺子去说那不是好画,我认为也欠妥。我们可以说吴冠中没达到吴昌硕笔底的能量,但是吴冠中做了另外的贡献。比如说贾浩义先生是北京画院80年代的先锋艺术家,说实话如果当年问贾先生那个时候老先生是夸你还是骂你,我也很迟疑。

展览现场观看展出作品

徐航:刚才讲得特别好,我们站在一个什么角度去看水墨,评判标准的尺子不一样,拿到国际环境,不一定是按中国画的评判标准去看。

吴洪亮:因为你不能指望一个老外,有时间去研究中国的笔墨。但是视觉所表达的关乎人性,比如说线条、色彩、空间这是大家共有的、共情的内容。在这些系统里头,你能不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这时就特别重要。

说实话以前一个艺术家,比如说齐白石,他如果不来北京,齐白石在湘潭也是很好的艺术家,那时只要搞定一方,就生活无忧。后来搞定北京、上海、广州这几个大城市,那就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家,今天就完全没用了。今天的孩子们创作一件作品,在网上一挂,只要够影响力,全世界瞬间就知道了。别说笔墨,那些招数在几秒钟后已经被消费掉了,这个时候所谓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一个是维度,一个是深度,考验的问题就更大了。

所以在今天,面对新的创作语境,当然可以像傅雷先生说的要“往深处去”,还有就是要跳出藩篱、找到新路。有很多前辈,当年都是跳出藩篱走新路,有一些像老甲,成功就留下了,有一些就失败了,这是必然的。我一直认为敢于实践是值得钦佩的,但是不是胡来,胡来这件事还是看得出来的,但是能否专业而宽容,对于我们今天观众的眼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验,这是相互的希望吧。

刘一原 《腾》纸本水墨 239X121cm

而在那个时期,你会发现各个地方的花鸟、山水,基本上是写意,工笔是少的,那个时候就有一份责任:振兴工笔。比如说五、六十年代,水墨人物是一个重头,因为国家需要,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全是画写意,像对蒋采萍老师那一代人说,到了80年代后期,要振兴工笔画。这几年因为的视觉传播,手机、移动互联网、多媒体……我们整个传播系统已经偏图像化了,什么能以最好的状态和最快的速度表现今天的图像认知?工笔画。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么多年技术的积淀,从南京到北京,一批大工笔艺术家画得极其认真,都是大作品,又加之全国美展的奖项偏多,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股工笔的热潮。靳先生这一呼吁,没准哪一天全部都写意了。

因为今天中国更自信,今天的工笔其实包含了壁画的因素,也有西画的逻辑,从人才准备,包括画法、传播……所以中国工笔现在很厚实。我们今天努力写意,没准未来写意也太厉害了,这就是历史的一个循环,所以也不尽然要这么紧张。

展览海报

《墨·CHINA》当代水墨艺术展·北京站

展览日期:2024年5月25日—6月23日

开馆时间:周三至周日上午 9:00—11:30,下午1:30—5:00,4:30停止入场

展馆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霍营华龙苑中里入口

申请百科 | 艺术资讯 | 百科介绍 | 证书查询

Copyright © 2011-2022 国际艺术数据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