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 | 多少人曾爱慕你的容颜,古早女神长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4-05-11 06:49:27 来源:艺术中国

人形陶罐,巴基斯坦,公元前2千纪
清华艺博“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现场,摄影:张渤婉

青铜时代的人形陶罐,由泥条堆塑成头发和五官,头部两侧的麻花辫和两个手臂随着罐子的形状做简化处理,珠子穿成的项链环绕在脖颈之上,用中空的圆形表达双眼和嘴巴,呈现思考中略显疑惑的神情,腹部浑圆,后脑勺有单把手。这时,与功能融为一体的女性形象塑造,从先民对生命和自然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开始在永恒的美之求索上奔涌向前。

女神头像(德墨忒尔),意大利西西里,公元前4世纪
清华艺博“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现场,摄影:张渤婉

德墨忒尔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农业和丰收女神,传说中可使土地茂盛或寸草不生。德墨忒尔面部结实饱满,嘴唇微张,渐变棕色的卷发上佩戴着一顶造型简洁的帽子。女神额头处纽结形为“赫拉克勒斯之结”(Herakles Knot),象征着神圣和权力。

陶女神立像,希腊,公元前1400-前1300年
清华艺博“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现场,摄影:张渤婉

迈锡尼时代极简的人物形象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戴着帽子的女性张开双臂,扬起面颊,表达着欢迎、问候或祈祷。上身绘有斜向一侧的条纹装饰,下身则以一条竖向的宽边饰带表达裙襟的形态。

女性陶偶像,巴基斯坦,公元前3千纪
清华艺博“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现场,摄影:张渤婉

先民对于人体的审美意识,萌生于对客观世界的混沌认识。捏塑和雕刻方法的灵活运用;装饰用的项链和帽子的加持;坐姿、蹲姿、盘腿姿势的多重刻画——丰乳细腰的女性形象被初民寄予了丰产的希望,审美的活动已伴随着实用的愿景徐徐展开。

伏羲女娲图,新疆博物馆,摄影:张渤婉

新疆博物馆藏的《伏羲女娲图》出土自阿斯塔那古墓群,唐代作品。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之图像中上身相对,其中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下身以蛇形相互缠绕,仿若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形状,古典传说与现代科学在此不谋而合。

洛神赋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曹植曾在《洛神赋》中描述洛神之美: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洛神,因溺死于洛水而得名,中国神话传说中伏羲氏的女儿。《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操的儿子曹植的《洛神赋》所创作的一幅长卷画。原作已失传,现今所见的多为后人临摹的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人摹本的《洛神赋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了洛神的优美形象和动人神态。

图片来源:山西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

中国神话《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也称金母元君,王母娘娘)被认为是长生不老的象征,传说中,她在瑶池掌管吃了能飞仙升天的仙桃。山西永乐宫《朝元图》中,西王母神情安宁肃穆,仪态端庄优雅,头戴嵌“三三”坤卦字形的风管,身披霞帔坐于凤椅之上。画面毫发毕现,彷佛能听到胸前的璎珞叮当作响,嗅到几案之上的鲜花芬芳四溢。西王母是古人浪漫自由精神的形象寄托,代表着人对生命永恒的向往。

如果说“女神是女性自我的投射”,那么女神被寄予厚望,就意味着女性的角色也应该是丰富多元的。

古代女神的故事激励着现代女性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女士们已经做到了300多年前玛丽.阿斯特尔(Mary Astell)在《对女士们的严肃建议》中对妇女们的提倡那样:女性要认真的看待自己,学会独立思考,下功夫开发自己的智力,要有一个更高的理想。

随着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观念的兴起,古代女神的形象作为女性力量和独立的象征被不断提起,英国作家佩雷斯(Perez)笔下“看不见的女性”走出私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公共领域不再缺席,世界也不再是法国女作家波伏娃(Beauvoir)笔下“女性是社会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第二性”的样貌。

就像古埃及象形文字研究者商博良(Champollion)曾说过的:“人们可以根据一个民族的社会组织是否支持女性来评价他的文明程度。”文明的力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涓涓细流,希望它终将汇成江河海洋。

申请百科 | 艺术资讯 | 百科介绍 | 证书查询

Copyright © 2011-2022 国际艺术数据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