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本博司:住在镜头里的哲学家
“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哲学摄影师的成长之路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194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的经商家庭,父亲在经营美容用品商社“银美”的同时,也是一名半职业落语家。12岁时,少年杉本得到了喜爱购买电子产品的父亲因为太难操作而放弃的Mamiya 6相机,并在自己的衣橱里搭建暗房,开启了最初的摄影生涯。因为想要制作一个铁道模型,少年杉本前往各处拍摄蒸汽火车,甚至独自一人前往富士山。无意中从父亲那获得的相机,和独自旅行、四处拍摄的经历,使得摄影渐渐成为了杉本博司的爱好。
尽管高中时期也曾加入摄影社团发展自己的兴趣,为了继承家业,杉本博司还是选择进入东京立教大学修读经济学与西方哲学双学士学位。26岁时,他在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得摄影学士学位并移居纽约。抵达纽约之后,杉本博司像每一个游客一样参观有名的景点,其中就包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拍摄这里的动物模型完成了杉本博司对时间和历史可视性议题之关注的自我思想启蒙,为接下来50年的创作生涯定下了基调。
“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摄影史的关键先生
1935年,柯达公司在法国人发明的“自然彩色摄影法”的基础上推出了柯达彩色反转片,彩色摄影自此进入普及阶段。1975年,第一台数码相机由美国工程师史蒂文·萨森(Steven Sasson)开发出来,数码摄影逐步取代胶片摄影。也就是说,1948年出生的杉本博司是一名彩色摄影的“原住民”,1974年开始职业摄影的杉本博司是一位数码摄影的“移民”。然而,时代的技术发展并没成为杉本博司寻求的转变路径,他还是选择了自始而终和笨重的大画幅相机做朋友,用传统暗房卤化银成像来完成作品输出。
把注意力放在不间断的哲学思考和艺术呈现上,而不是随着技术变革而闻风起舞,杉本博司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他的选择。坚定地按照个人意愿推进创作,直到有力量的系列作品能够彼此解释和说明,直到摄影史认可他精湛的技术和对细节的追求。
作为摄影史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杉本博司从极简主义、观念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中汲取养分,同时也影响了80年代至今的一批摄影创作者。
杉本博司,《相模湾,热海市》,1997,明胶银盐相纸,119.4 × 149.2 cm
© Hiroshi Sugimoto,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时间的魔法师
时间和历史的命题是杉本博司从不厌倦的思考题。他不断地问自己:我人生最初的印象是什么呢?从远古到现在,什么是永恒的?瀑布将流向何处?地球上能看到最远的地方是哪里呢?数万年数十万年前,尚未以人类意志而生存的人类,他们所看到的,和我们现代人所看到的东西里,是否存在相同的景色?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部都是大海。
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说:“照片可能比活动的影像更可记忆,因为它们是一种切得整整齐齐的时间,而不是一种流动。”照片宛若一台“时光机器”,带着观者穿越史前和无穷远的未来。艺术家从中寻找可以表现永恒的题材,提醒人们微小的生命和宏大的宇宙时空之连结。
1977年起,杉本博司到日本各大山脉深处寻找瀑布,拍摄照片,试图感受山的灵气进入到自己的身体。在思考“瀑布将流向何处”时,他得到了大海的答案。1980年,他从“加勒比海,牙买加”开始《海景》系列的创作,并用十年时间制造一套完美的冲洗设备去表现海景的空气感,尝试复原小时候的海之印象。
观念艺术的作品价值是艺术家创作思路、实现过程、创作成果和观众感悟的总和。于瞬间完成的摄影作品,观念的酝酿比创作本身的耗时更长,摄影师能否清晰地阐述观念的诞生和演进过程,对于观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杉本博司是一个擅长讲述的艺术家,这无疑最大化了观众感悟部分的效果。《海景系列》中,大海和天空总是一半一半,谁也不比谁更重要一些,也没有鸟儿、人物或船只等分散注意力的元素。艺术家剔除了所有干扰因素,力图讲述一个从远古绵延至今的永恒的故事。尽管由于机场安检规定的变更导致《海景》系列的终结,杉本博司仍将它视作是自己难度最大的终生企划。
杉本博司《笔触印象,心经》UCCA展出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东方意蕴的预言家
杉本博司曾反复强调宋朝绘画对他的影响:“中国宋代的水墨画让我领悟到黑白色调所蕴含的无限可能。随着十三世纪宋朝的覆灭,一批水墨山水的不之作辗转流落到日本。我抓住每一个亲眼目睹这些杰作的机会,凝神细观,不知疲倦。牧溪的《潇湘八景》在我看来堪称东方自然主义的一座高峰,令人观止。我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梁楷,玉涧,夏圭……这些伟大的艺术家让我受益匪浅。”不难看出,尽管杉本博司受到西方的艺术教育,并在西方的艺术界展露锋芒,然而东方意蕴构成了他哲思的基础,是他乐于认可的创作之魂。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计白当黑作为中国汉字书法的审美方式,对身处同样的东亚背景并深受佛家、道家、儒家文化影响的杉本博司,有着潜移默化的浸染。《笔触印象,心经》是杉本博司新近创作并首次公开展出的作品。艺术家利用疫情期间无法返回纽约工作室而过期的底片,用毛笔蘸取显影液,直接在底片上直接进行书法创作,完成了全文共计262字的佛教经典《般若心经》(日本流传版)。这幅作品又一次拓宽了摄影创作的实现方式,也进一步丰富了摄影定义的外延。当艺术家放下相机,直接与底片和显影液对话,仍然可以获得图像化的艺术表达。
杉本博司《当麻寺01-12》UCCA展出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机械复制时代的非机械复制者
上文提到,在洛杉矶获得摄影学位后,杉本博司前往纽约,如同每一个初来乍到的人一样,他以到处旅行展开对新城市的探索。在参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时,“巧合”地开始了《透视画馆》系列的创作。翻拍博物馆的虚拟场景,却得到了逼真的宛若实景的作品。艺术家本人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在看动物立体模型展的时候,我有一个奇怪的发现:放在画布前的毛绒玩具看起来完全是假的,但是闭着眼睛快速看一眼,所有的透视都消失了,突然看起来很真实。我找到了一种像照相机一样看世界的方法。即使是假的物体,一旦拍摄,它就和真实的一样。”
相类似的,《肖像》系列创作于英国伦敦杜莎蜡像馆,由一系列翻拍自名人蜡像的照片组合而成,观念上是《透视画馆》系列的延伸。以一张肖像照片对丰富多元的人生进行总结归纳,作为供后人凝视怀念的视觉对象,是以偏概全还是管中窥豹?艺术家本人的答案是:“如果现在这张照片看上去栩栩如生,那么您应该重新考虑活在当下的意义。”
杉本博司,《萨尔瓦多·达利》,1999,明胶银盐相纸,93.6 × 75 cm
© Hiroshi Sugimoto,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德国艺术评论家本雅明说过:“在长时的曝光过程里,他们仿佛进到影像里头定居了。”
杉本博司就是这样一个住在镜头里的人。这位住在镜头里的哲学摄影家、摄影史的关键先生、时间的魔法师、东方意蕴的预言家、机械复制时代的非机械复制者,50年来,挥舞着他哲学思考的指挥棒,引领他的两位忠诚的部将——大画幅照相机和暗房,围绕着时间、历史、存在、死亡,不断创作出引人深思的作品系列。
杉本博司在UCCA展厅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如同艺术家本人所说,“从落地后第一次睁开双眼的那刻起,到临终躺在床头阖眼的那刻为止,人类的曝光时间,就只有这么一次。”那么,假如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来的漫长曝光,愿慧眼能带人们去找到美、欣赏美、记住美,愿岁月能消磨掉此间的阴沉和波折,愿最终的那一幅概括终生的肖像能包含一生的神韵、智慧与能量。